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你准备好了吗?小暑三候温风至:小暑之日“温风至”,这“温风”是热风,但东汉王粲的《大暑赋》中有“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之句,熹是炙、烤,人如在天地间一个大蒸笼中,蒸出全身污垢;再如舒展在温水之中,此时温风徐来亦如酒,也可兴在其中——一切都因由自己的心情。蟋蟀居壁:后五日“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还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飞。它农历七月后才出穴,活跃草丛间求偶,到八月天凉,会聚到院中,令小院鸣声鼎沸,天越凉离人越近。待农历九月不入户就要冻死,十月就在床下鸣了。它名“促织”,为督促女子纺织,“促织鸣,懒妇惊”,是为警示。鹰始挚:再五日“鹰始挚”,这时鹰已先感知到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了。小暑的到来意味着两件事:出梅、入伏。出梅“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季结束。即为出梅,又称为“断梅”。但若小暑节气出现打雷,梅雨又会倒转过来,即“倒黄梅”。入伏中国人有以伏计日法,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中的“伏”就是指“伏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小暑至,伏将始年“三伏天”时间:初伏(10天):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20天):7月26日到8月14日末伏(10天):8月15日到8月24日小暑习俗吃饺子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食新”据说“食新”乃“食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故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吃三宝“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晒伏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小暑前后,日照时间最长,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小暑养生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中老年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暑天至,伏天接踵而来,烈日如火洒遍天地,蝉鸣燥,蛙鼓噪。连风都开始灼烧的日子,一场雨也难解闷热。此时,若有一棵遮荫的树,一把引风的蒲扇,一支悠扬的曲,一杯冰凉的酸梅汤,便是凡间无事小神仙。人皆苦炎夏,但惜夏日长。愿你心中有美景,愿你心中有清净,小暑,浅握清风,祝夏安!最美夕阳红出品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内容/图片来源:综合整理监审:张锦春编辑:王琴校对:彭雪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656.html
上一篇文章: 是风动,更是帆动首帆动力精彩亮相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