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道远
处处逢归路
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
何必待思量
太朴先生当时惠能大师到达法性寺以后,寺院的前面有一根很高的幡杆,幡杆上挂了一面旗子,风吹了幡动。有两位僧人在争论,一位僧人说,是风吹了幡在动;一位僧人说,是幡自己在动。他俩各有各的道理,互相争执不休。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公案揭示了一个极深的道理,并不是言语、机巧、概念等表层面的思辨,而是对于境界现象是怎么来的、对于世界观层面的一种开示。惠能大师指出的是:仁者心动。他和这两位僧人所争论的内容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什么是仁者心动呢?
这就讲到了最根本处,自性微微一动,它就会现相。相是一生就灭,因为人有执著的习气,不能没有相,所以前念一灭,后念又生;后念一生,又生出了和前相相似的相,这相一生又灭了。就好像我们在水面上画圆,一画完水面上的圆痕就消失了,你不肯让它消失,还想再画,就画了第二个,第二个又消失了,一画就消失,因为有执著习气,不停地画下去,就好似有一个圆在生灭变化。
万相的来由都是由这个层面的心动而产生的。这个层面的心动所产生的万相,是每人一个相,每人一个相就是你有你的圆圈、我有我的圆圈。一个僧人眼里有他自己的风幡,另外一个僧人眼里也有他自己的风幡,风幡之相都是在两位僧人当中各自产生的。两位僧人各自产生的风幡之相,互相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互相之间是有影响的。第一位僧人产生的风幡之相,背后有一个信息波动,这个波动被第二位僧人接收到了,他以与第一位僧人相似的习气解调出来,成了自己的风幡之相。因为解调的习气各自是有差别的,所以严格来讲,自己解调的风幡之相还是属于自己的,背后的信息又是互相全息的,自己根据自己已灭的风幡之相,为了追逐它,用已灭信息的风幡之相和其他众生与风幡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解调,又解调出现在自己这一刹那的风幡之相,然后又灭掉,再以相似习气解调出风幡之相,是在这个极其细微层面的。
在佛法里涉及这个原理的是法相唯识宗,是玄奘法师所传的《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五蕴论》等,以这些法相唯识宗的典籍来讲述了比较细微的道理。今天的科学中,量子力学也非常清晰的阐明了这个道理。
两位僧人争论的风动和幡动的层面是在现象界之上,在取著:是风吹了幡在动,还是幡自己在动。一位僧人觉得没有风,是幡自己在动;另一位认为风吹了幡在动,没有风,幡自己是不会动的。
这两个人只是在概念层面、在现象界之上,对现象界的表现进行争论。惠能大师说的仁者心动,是指向这两个人所不曾涉及的深度:指出了在现象界所见的风和幡是怎么来的?这两种认识是天壤之别。惠能大师只用了最简单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十二个字即能指出一切相之来由;又能指出,在生出眼前风幡之相以后,对风幡之相又进行了分别、执著和推导,形成了增上的误解和妄念。是把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都指出来了,这种指出确实是石破天惊、惊世骇俗的。
像古代两小儿辩日,他们争论的是什么呢?一个说,早晨起来时太阳离我们近;一个说,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呢?因为早晨的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另一个说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是因为早晨冷,中午热。他们都是从现象界当中取著现象,再来论证现象,所以就争执不下,永远不会有结果。同样,两位僧人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的时候也犯了这个错误,他们都是在现象界里取著现象,再来论证现象,永远是不会有结论的。惠能大师的这番话,指出了这两个人的尴尬处境,也指出了他们浅陋的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