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优势 >> 正文 >> 正文

师说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到底是什么在动

来源:风动 时间:2022/5/1

「第期」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到底是什么在动?

??点击音频聆听开示

在讲风动、幡动之前,先给大家讲另一个公案。

在唐朝的时候,韩国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叫元晓大师,他一直听说中国的佛法很兴盛,有很多悟道的高僧,他因为自己没有悟道,一直想来中国参学,终于有一个机会,他可以发足前往中国了。

有一天晚上,当他在山林中暂时留宿歇息时,晚上感到口渴,他就爬起来,来到有水的地方,他就过去喝了一些山泉水,喝的时候就感觉泉水异常甘甜,身心非常舒爽。

喝了甘甜的泉水后,他感觉太好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寂静的山林环境,再加上这么甘洌的泉水,于是他睡得特别踏实。

第二天早晨起来,元晓大师感觉神清气爽,昨天晚上睡太好了,然后就到泉水边去洗个脸,结果一到昨天晚上喝水的泉水边,他突然发现,在这水里边有一只死去的动物尸体,已经腐烂变质。

当他看到这一潭污浊的水的时,顿时呕吐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打一个反照,因为禅师一直在用心、一直在用功。

他说,同样是一汪水,昨天晚上我喝的时候就甘洌异常,那么现在看到这潭水,就感觉呕吐不止,这是为什么呢?

他在思考之时,突然触动灵机,就想起来经典里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就是因为心动了。

心动了,怎么动的?前面心动的,认为这水极好的,所以他会有非常好的感受;

现在他看这个水的时候,感觉是极坏的,所以就有了另外一种感受。

这就是心在妄想分别,心就是这么动的,众生的心动就是妄想分别——我们分别好、分别好坏、分别长、分别短、分别美、分别丑,都是我们的分别,心就是这么心的。

元晓禅师一下子就悟到了这个道理,瞬间就悟到了。然后哈哈大笑说,大唐就不用去了,然后转身回到自己的寺院去了,就没有来唐朝。这就是元晓大师悟道因缘。

那么由这个公案我们再返回来,就想到六祖大师,在广州光孝寺门前听到这两个僧人的辩论,辩论了什么?就是因为两个人的辩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的问题。

应该是秋天金风送爽,旗帜在秋风当中猎猎作响,然后两个人就讨论起了,到底是风动了,还是幡动了,另一个人就会说不对。只是因为风动。

六祖大师听到了,就站出来对他俩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那么说到仁者心动,很多人就难以理解,明明这两个确实是在动,因为在众生的这种感受中,我们的视觉中一定是风在动,幡也在动,对不对?觉得两个都在动,他俩好像都只是说了一半,他说了风动,他说了幡动。

但是这种动,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这种妄想一直没有停下来的缘故,所以要明白到底是什么在动?

我们还得讲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就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

憨山德清大师曾经在青岛建过一个寺院叫海印寺。他这段经历是在五台山闭关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打完坐出定之后,禅师功夫都很好,打坐能入定。出定了之后,他到院子里走一走,也是金秋时节,晚上月亮也很圆,突然一阵风吹过来,地上的树叶飒飒作响,飘起来了。

他刚打完坐,这个心依然是在定中。他看落叶虽然被风吹起来,但是了无动效,没有像我们感受到这种动的感觉。是因为他在定中,感觉树叶没有动。

于是,他突然就明白了,南北朝时的僧肇大师在《物迁论》里边说的一句话叫:旋岚偃岳而常静。

旋指的是巨大的风,岚,就是山里很烈的风,旋岚,就是能把山都吹倒的那种风;旋岚偃岳。岳就是山岳,能把山岳给倒过来,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动静,但是在圣人的眼里而常静。就是因为他没有动过。

当他证到这个境界时,他确实证到了。而不是说我们用思想想象出来的,它是不动的,或者用理论推理出来,他是不动的。

它是现量地证到这个树叶就是没有动,一切都是寂然无声,所以他悟到了这一句。

然后他去小解的时候,突然发现排出的尿液,竟然也是没有动的。他又瞬间明白了僧肇大师说的另一句话,江河竞注而不流。

虽然江河湖海汹涌澎湃,但是在圣人眼里没有任何的流动之相,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禅定境界。

圣人的心是不乱的,所以圣人常在静。我们是常在不静当中、常在散乱当中,所以我们的行动很快,只是自己不觉知而已。

在教下来说,众生的妄想和思想有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粗妄、细妄、微细妄、极微细妄。

粗妄,就是我们平常能看得到的,我在想什么,我有什么感受,自己的思想,能够观照的到的,就叫粗妄;

细妄,我们就看不到了,细妄需要坐下来打坐,你会感觉自己千头万绪的;

微细妄就更看不到了,这个需要深入禅定才能看到。

那么极微细妄只有修行深入金刚定的时候,才能看到,才能断除它,极微细妄,过去祖师作了个比喻,譬如我们看到长江水流很汹涌,但是如果是潜水员潜到水底下看最底层的水,好像竟然是不动的,你只是看到表面的水在翻滚,奋勇前进,但是最深层的水你却看不见它的动向,但是下面暗流的力量更大。

这就比喻我们的极微细妄,比喻我们的心动地太快了!好像在唯识里边是这么说,一弹指顷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大概有几千万次的念头起灭,就是一一弹指顷就这么一瞬间,人的念头动了几千万次,我们如果不入定根本看不到。

这个数量是怎么算出来的,就是这些诸佛菩萨他们修定之后,能够现量证到我们的心动地这么快,我们根本不知道。

有了这两个公案的比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心就像狂荡的洪水一样,汹涌澎湃,我们看不到,我们会感觉我很平静,我很安静,而这个安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水底的暗流汹涌,更厉害。

因为这就是无量劫以来集聚起来的妄想的力量,它一直在动,一直在蓄势待发。蓄什么势?就是我们遇到外境的时候,遇到人、遇到事的时候,一有了事情,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产生判断,产生感知,是吧?瞬间就有了这种判断,感知它为什么会这么快?因为无明涌动的力量,它一直非常强大,也非常迅速,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就是你看不到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的心动地这么厉害。

因此世间一切万法的动向,根源就是由我们的心产生的,就像元晓大师所悟到的一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如果你的心专注到风上,就会认为是风动;如果你专注到幡上,就会认为是幡在动,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在动。

这就是这第一则公案,通过这几个角度,大家大概知道是在讲什么了。

《肇论略注》/憨山德清禅师

予少读此论,窃以前四不迁义,怀疑有年。

因同妙师结冬蒲阪,重刻此论,校读至此,恍然有悟,欣跃无极。因起坐礼佛,则身无起倒。

揭帘出视,忽风吹庭树,落叶飞空,则见叶叶不动。信乎旋岚偃岳而常静也。

及登厕去溺,则不见流相。

叹曰:“诚哉!江河竞注而不流也。”

于是回观昔日法华世间相常住之疑,泮然冰释矣。是知论旨幽微,非真参实见,而欲以知见拟之,皆不免怀疑漠漠。

吾友尝有驳之者,意当必有自信之日也。

僧肇法师《物不迁论》有一颂: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漂鼓而不动,

日月经天而不周。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