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繁花》,已经是半夜1点多了,睡不着。书中的红男绿女交杯错盏,如魅影穿梭往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沉沉的梦境之中了。
这本书,喜欢的,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什么揭露世事人情,有人生的苍茫顿挫之感,吹捧它是先锋小说,海派小说的经典之作。不喜欢的,说它低俗粗鄙,说它浅薄无聊,人物千人一面,语言晦涩难读,也可以罗列出千般借口。所谓评论,就是怎么说都有理。
我们不是评论家,作为普通读者,对书没有评价的资格。仅从自己的角度,谈谈能打动自己的几个点。
一、胡歌
肯定是因为胡歌。网上一张海报晒了出来,胡歌侧影,很有旧时代的时髦感。让人想起梁朝伟,想起花样年华,想起旗袍,还有就是想起上海滩。王家卫要拍《繁花》了,胡歌主演。
不追星很久了,但对胡歌有期待。也喜欢王家卫营造的旧上海氛围。还有有人说这是一本沪派小说。一定得读读了。
我是带着王家卫电影的感觉去读小说的,能找到契合感。
二、短句子
四个人不响,坐于石栏上,云舒风静,晓空时现月辉,讲讲谈谈,妙绪环生。四人鱼贯而出,走到外面,花深月黑,空气一阵清新。于是四人狼狈朝前漫走,心力交瘁,路灯昏暗,夜凉如水。范总勾头独行,像是中了蛊,七转八弯,神态无知,闷声不响。眼前一泓白水,隐现微亮。
在没进入情节之前,我爱上了这些文字。就是一天晚上,四个各怀心事的男人,回不去旅馆,在街上彻夜闲逛。
零零星星的描写。很平凡的语言,很平淡的感觉。不肆意,不张扬,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仿佛是诗意,也可能那种行文中流露的小资调调,让我入了迷。
三、情节
后来确实是被情节吸引了。整本书仿佛是被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饭局串联起来的,作者后半部分还设计了一个大饭局,把书中连带上的那些吃客都请来,连座次都排得清清楚楚。
凑一起干嘛,吃吃喝喝谈谈。各种八卦,各种聊天,各种奇闻逸事,各种男女之情。人来人往的,人物形象确实是模模糊糊一片,包括两大主角也真让人分不清,康总范总徐总古总什么总林林总总,也区别不大,还有一堆女人花枝招展各个美貌如花打扮时尚气质高雅,所谈话题,永远是人性之本能,所追求的,也永远是感情,还有钱。
或许我们都是真的英雄,在看清无数真相后,依然对生活饱含热爱。
总之,故事还是能抓人的。很想知道,这些人在经历了很多事,结果是怎样的呢,感情方面和谁在一起了呢?我们是普通读者嘛。
读啊读啊,发现很多时候是没有答案的,人的结果无非是死了还是活着,而感情呢,也未必就有归宿。维持原状,也是一种归宿。
四、心在动
小说中康总和梅瑞曾经有一点暧昧,梅瑞就喜欢讲自己家里的事,两人大段聊天。(这点有意思,小说基本都是短句,段落却都是超大段的。)
这里好多——康总不响。我还注意到一连串景物描写——
小天井里铺满阳光。梅瑞走近来,外面有风,花动了一动。小天井送来清风,阳光耀眼。外面有风,天井里是阳光,花动了一动。此刻,外面小天井里,阳光耀眼,花动了一动。
简单句子反复重复。谈话和沉默,以及刺目的阳光,琐碎的语言,花随风动,营造出一种氛围。
老师讲关于惠能法师的一个故事——
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印宗即景说法,问听众到底是什么在动。众僧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惠能忍不住插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有没有相通之处呢?我也不知道。
五、上帝不响
其实对于小说中语言文字的反复使用,我还是喜欢的。比如沪生的文革口头禅——我不禁要问。莫名的就带着一些喜感。
而不响两个字。则要复杂很多。
阿宝不响。
书中使用最多的词应该是。不响。仿佛在那些无尽的吃吃喝喝谈谈中,凡是触及到谁,谁都会——不响。上百次的不响。
印象最深的是阿宝无意中得知了银凤和小毛分手的真相,这是一个秘密。于是后来故事的发展中每提及此事,都会特意来一句——阿宝不响。
明明话题和阿宝确实没什么关系啊,但——阿宝不响——无数次的阿宝不响——可是作为读者我们知道,此刻的他必定在想,心潮起伏。
为此我特意翻了舞台剧,网上没有找到。我好想知道舞台剧也好,电视连续剧也好。不响——这个词,该如何表现呢?胡歌不响,是什么样子呢?低头沉思,埋头吸烟,闷头喝酒?
看似无语,却蕴含千言万语深埋千头万绪。简简单单两个字,又超越了一切表达形式。对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我再次肃然起敬。
后来我果然在书的扉页,看到了——上帝不响——几个字。上帝不响,像一切由我定……上帝不响,他在注视世间万象,静观浮生繁华。
一切,到底由谁定呢?
六、关于朋友
阿宝沪生小毛,应该算是朋友。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中间小毛使一时之气与二人绝交,一句话就隔断了半生联系。
某天的舞厅门口,阿宝陷入和女朋友的最后离别,满怀心事的阿宝在小毛眼前一晃而过。
这一眼,各自心猿意马,人生兵荒马乱。对这一对老朋友的这次短暂擦肩,作者花费笔墨铺垫仔细,并称之为——惊鸿一瞥。真的是看电影才有的感觉啊。
再次交汇在一处,是阿宝和沪生主动上门,小毛的悲剧已经无法回避。读者五味杂陈。
阿宝和沪生这对朋友可以说从少年时代直至中年。好多场景,他们都同时出现,很多饭局他们都共同参加。他们经历了自己的人生,也一同见证了很多人的人生。
他们是朋友,可彼此孤独的状态谁也改变不了。小说的末尾也从上帝视角谈论了他们对彼此的不了解。阿宝始终未婚,他在等谁?他是怎么想的?沪生不知道。沪生的妻子漂流海外早已重获身份,另有家庭。可沪生还是顽固的保留着这一份名存实亡的婚姻。他又是怎么想的呢?阿宝不明白。
他们是朋友,可彼此并不了解。
如同我们看了厚厚的一本书。看尽了故事中的世相百态,仿佛经历了其间的灯红酒绿,还是与主人公隔着重重的距离,并不了解主人公心中所思所想。
然后掩卷,那些故事就忘记了。埋头生活。
耳畔响起——新鸳鸯蝴蝶梦——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反反复复在耳畔出现。
仿佛我也成了那梦的一份子了。人生和梦,有时傻傻分不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