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介绍 >> 正文 >> 正文

如烟,因给你递过火谈林夕写的词

来源:风动 时间:2022/6/4

扬帆时人潮没有你

我是我和途人一起

停顿时在你笑开的眼眉望穿秋水之美

回程时浪淘尽了你

任背影长睡着不起

留下我在粪土当中翻捡背囊直到拾回自己

扬帆、人潮、途人,望穿秋水的眼眉。林夕第一段起笔用几个非常有镜头感的具象手法在听众脑海里勾勒出了一个第三人称视角的画面。

风帆扬时,阳光如金子一般洒下。他的眼睛搜寻着人潮里的身影,随浪浮沉飘摇的船上,与即将远行的人一起拥挤颠倒。唯有目光未曾徘徊。

海岸上,潮水般的人群,即将远行的目光望穿秋水般众里寻她。

时间的停滞浪涌的平息,空间凝滞。在千里迢迢的人潮里,找到你。

林夕用玄幻的情景文字带给我们电影版的画面感受场景。

寓出一个人在一段刚开始的感情里,或者一个人刚开始面对感情时的寻求、卑微地寄希望于对方带来回馈的角度感受过程。

也情窦,也真实,也如同小荷一般美好。但是林夕毕竟是林夕。

他覆手为雨,美好像签筒里签一样倾没,签笺赫赫然上写着:

背影、留下我、粪土、翻捡。

三个场景加一个实物具象。粪土二字,其实你在泛中文文学作品里是非常难见到的一个词,脑海里除了“粪土当年万户侯”以外再很难联想到其他。

但是林夕却把这样一个词隐晦却又突兀地布局在整个画面描写里。

在粪土当中翻捡背囊

或许你也可以说,为什么不点“背囊”两个字。除了其实遍读整篇词作后才能理解“粪土”二字在全篇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理哲学的重要性以外,在场景的假设与内心自我投映后你会发现,其实背囊只是一个借口,一个虚假的,甚至是一个画面里的“他”借故的对象以来逃避事实和故作平静的一个借代物而已。

她没有来。我想再等等。周围团聚的人,行色匆匆的人来人往都在提醒着我已经等了太久,她不会再来。

“背囊”就像是你在发现残忍的事实后的自我欺骗,替对方找的那个借口。

“背囊”就像是你在跟踪一个刚好回头的人时你下意识去系的那对鞋带。

它的存在本身就只是壳。用以不让自己看起来那么难堪。

看起来粗糙的粪土,被林夕点石成金,用以去做全篇点题以及延伸去讨论某个论点的引子。

他或许曾经在感情里曾经卑微到尘土里,在等待里经历过凄风苦雨。在支离破碎的泥泞里怀疑过自己这样的卑微与付出是否有价值,想换来的是什么?

就一如他在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里写出来的场景那样。

异国街道的树。突然传来的歌声。满街突然停下的脚步。

都只是以为,你来了。

林夕用尽平和的笔调和理性口吻去讲一个当年他在富士山下等一个明知不会来人的等待和寒冷。

封闭一切可以被看到的卑微、盼望,故作无事或试探地写:

“不假设你在,畅游异国,再找依托。”

其实讲了那么多快乐的寄托和未来的希望,真实的事实却是:

原来过得很快乐,其实真的不容易。

所以相比起《再见二丁目》里的“原来过得很快乐”的试图自欺欺人。

林夕在《不来也不往》的“粪土”里找回自己,已经更多是在沉溺、挣扎、自欺欺人、思考后的一种重生。

不再寄希望于他人的坦然或者说在感情里经过欺骗和伤害后上升为自我保护的一种下意识的“自私”。

他那种等待,曾经寄希望的那段美好的感情和沉沦的过程,在找回自己后回头看时视为不忍直视的粪土行为。

两个粗俗字句,就像时过境迁后对一些不可对人语也不奢求他人可以理解的曾经遭遇的一种自嘲。

它象征着坦然地过去

如果要谈关于“你最喜欢陈奕迅的一首歌”这个话题,恐怕很少人会第一时间提起我今天和大家聊的这首歌。

讲离别,讲分开,讲再会的歌很多。

《不来也不去》大概想探讨一个话题,既然爱人已经离开,我们如何面对?

在很喜欢的哲学课里记得有这样一个论题。

风中幡动。究竟是幡动,风动,还是你的心在动?

你来与不来,来后又去哪里。为何要走。

最终在林夕心里涅槃为“不来也不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种带着似佛似哲学的文学表达。

常看林夕写的词你会发现,除了哲学辩证角度以外,佛学观点甚至佛教辩证视角的化用也常常被林夕遣词造句时信手拈来,功力的深不可测管中窥豹。

较为人知的比如天龙八部里为周华健写的《难念的经》,为王菲写的《宽恕》。

人到佛的过程里需要顿悟

在执迷不悔不肯面对现实之前,粪土一般埋头翻捡行囊的过程里,林夕在歌词里执迷过什么?不甘过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大彻大悟的呢?

如烟因给你递过火

如火却也没熔掉我

回望最初是丧失是得着可不可

可痛如骊歌乐如儿歌

像你没来过没去过

他视这段感情的真实不容辩驳,是既定发生的事实,是像火一样炽烈,亲密。任何人都不可抹杀,更无法接受对方的否认。就像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情感挫折的一方反复问询另一方曾经的一切是否真假,他试图举着各种例子,克制也近乎丧失理智地说,你看我们曾经如此炽烈,如此亲密并非说没有就没有。而这份感情的火种,我始终珍藏,历经风浪,披荆斩棘从未熔灭从未忘记。

这里的癫狂或者不甘心或许占了后来被自己自嘲为“粪土”的绝大部分原由。因为相比后面的客观,上帝视角和顿悟,此刻的卑微心情犹如刚刚扑倒进泥泞的沼泽地里的潦倒不堪。不忍直视。

跌倒之后哪怕风雨再大,哭一会,路还是要接着走。

他细细回望开始到现在。相识到分开。诺言和背叛。得到与失去。

回望最初(过去-现在)

是丧失是得(得到-失去)

痛如骊歌乐如儿歌(悲-喜)(痛苦-顿悟)

像你没来过没去过(不来也不去)

静动。悲喜。聚散。皆为因果相存相依。如梦幻泡影。

以出世作入世,在佛家哲学的一切不增不减,不灭不净,诸法皆为虚妄的相对消极的最后。

林夕在顿悟之后,借词仍然希望无论是对方还是读词听歌的我们,仍然能对生活保持以最真诚的热爱,对感情最热切的期待。

可以看出,林夕是一个很少的,在历经世事后仍然内心保持着纯真的人。哪怕不善言谈,不爱宣扬,但是他仍然尽一切机会在他的遣词造句里,将他经历过的提炼成领悟,藏进歌词里,并且始终以积极的字面希望你能读懂。

谁同行仍同样结尾

血液里才遗传悲喜

谁亦难避过这一身客尘但刚巧出于你

垂头前没缘分丧气

睡到醒才站立得起

盲目过便看到天机反复往来又在做回自己

回过头说。是不是没有你我就不会受伤了?

其实你也大可不必挂怀,不过是这段感情刚好是你罢了。没有你,我仍然会淋雨沥风。

尘世上的人,谁能不受感情循环天机里的劫,注定是你,只能是在最后道别时,聊以安慰说幸好是你而已。

错的人并不是你啊,是我自己动情的颗心。

超越亏欠。不谈对错。跳出“来”、“去”的境界。

既不是幡动,亦不是风动,是心动的果。

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