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蘸心波
人之初,总有初心;
这初心极原始,好比一块璞玉。
文章为谁?亦有初心;
这初心极清透,为您一泓心波。
笔者欲潜心文字,
抬手握蘸情之笔触动您的心波……
何以得名
为何笔者唤作蘸心波?
其实很简单。
灵感源自:
黄庭坚《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里的:
远山横黛蘸秋波……
形容词人身旁敬酒女子容貌姣好!
而我则化用蘸秋波为蘸心波。
远山卧水,如女子眼眉远山横黛是眉,
“秋波”则是眼波,
摹写女子眉眼有神。
画中女子/“蘸心波”原创蘸字是一绝,
常指以物沾染液体。
其动态呼之欲出!
此字的衔接,
写活了“远山横黛”与“秋波”,
描绘出黛色远山傍水而卧的美景。
隐喻女子眉眼盈盈之状。
容在下闭眼一想,都陶醉:
我铺开白如雪的宣纸,
轻轻挥笔,
画就一女子轮廓。
那淡似墨绿远山的眉,
其下是等待装满故事的眼眶,
我手腕一转,
让喝足墨汁的毛笔尖,
若有若无的蘸点清水。
我微笑着往眼眶内一走笔,
忽然间,
恍若那女子也对我微笑,
眸子如水波般含情,
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迷人,
是东方江南女子的秀色,
是软香温玉中的灵动!
之所以改成蘸心波
乃是希望我的文字——
能如蘸动您心湖的一滴清水后泛起的波纹!
以真情动君心!
何以如名
笔者读书不多,
对文字却天生充满好感。
小学时初读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为主人公保尔积劳成疾后仍坚持创作而哭,
又为他费尽心血写成的稿件被丢失而哭。
至今仍觉历历在目。
好没出息,是吧?
偏生我不怕惹人嘲笑,
因为只有我的心晓得:
自己是被作者朴素但深情的笔墨感动了!
保尔.柯察金初中时我如饥似渴的偷看《红楼梦》,
沉浸在文字的奇妙世界里。
即使有些消极伤感,
却深深吸引着当初作为文艺少年的自己。
怎奈老爸不准,他认为这书该大人看。
笔者只得偷看。
其实,用现代话说:
《红楼梦》是一部青春小说,
但其涵盖的学问太广,
绝不似如今的商业化青春小说。
只因它极不寻常,才能成为经典!
宝黛共读《西厢记》书中大多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年,
有几位思想者的思想,
远远超越了其所处的封建时代,
他们在为前卫的曹雪芹先生代言!
曹先生是醉翁之意不在爱情,而在呐喊。
呐喊出一段封建大家族式的象牙塔里——
一群天真烂漫的青春男女的血泪逆行史!
黛玉葬花但大人们偏向了这一纸荒唐言,
反忽视了作者的“痴”和那一把辛酸泪。
难怪曹先生会预言谁解其中味?
正如老子所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我们不可人云亦云,
要解其中味,自个儿慢慢悟。
惟读后方觉,
曹先生是借古典文学的面纱朦胧了——
那时社会的世情与百科。
谜团任后人猜想评说,于是有了红学。
所以只有我的心晓得:
自己是被作者博爱而悲情的笔墨感动了!
《红楼梦》人物——妙玉文字的力量是不可估的,
这力量来自文采,更来自情!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中写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他笔下的杜丽娘就是至情之人,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
越来越深,
而情到深处,
活着可为情而死,
死了可为情而生。
反之,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
死了不能为情复生的,
都不算是至真至切的情!
牡丹亭.寻梦汤显祖的文字,
让几乎不可能的“至情”,
因一场比现实更真实的梦,
蜕变为自然而然的反传统剧情。
蘸满真情的戏词,
不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文字无情哪有魂?
然而文字和语言的魅力是一体的,
有着潜移默化的玄幻之美;
恰似大学校园寝室里,
深夜的电台,
传来夜半无人私语时的静谧。
深夜电台那一缕一缕的电波,
温情绵长,
可吹皱一池心底的春水;
不是风动,是心动!
——这是被撩动的心波。
何以记名
愿——
笔者指尖于键盘上痴心敲打的每一字,
都无一不饱蘸着情味的敲打在您的心波!
听您的心跳:砰、砰、砰……
从此不再哀莫大于心死。
为此,请和笔者一起,
记取蘸心波的初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