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蝉大侠)
前面讲了那么多了,咱们现在对一、二、三、万物各自的状态,以及其与德、失的关系,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吧?
总之一句话,我们的念头在“一”这里知止了,或是拦蓄了,就叫心有所得(“德”),没拦蓄住,跑出来了就是“失”,二、三、万物都是“失”的状态。
这一期,芦老师将通过四个关键问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念头对我们的身心到底会造成何种重大影响?而开悟的关键,就在那“一念之转”!
师说
(本文节选、改编自芦福安老师的《道德经心法》讲课稿,经芦老师授权分享)
所谓“失”,就是我们心动的那一刻,也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那一时刻。
我们知道,从“无”到“一”这个范围是没有时间的,时间是零,无和有“同出而异名”(第1章),就是指一个地方的两种状态。
无,没有念头的时候就是“无”,有念头就是“有”,有的当下就是“一”,就是这种状态,时间是零。
在我们起心动念之前,即我们分别这个东西之前,物在我们的心里就像一张相片一样。这张相片,借用《坛经》的话说就是,相片上的风不会往前吹,帆也不会左右摆,当我们心动了,相片就变成了视频,视频的时间再短,也就是我们心动的时间再短,里面的风也是会往前吹的,帆也是会左右摆的。
所以说,是风动还是帆动?首先是我们的心动了,没有在“一”这个地方知止或拦蓄下来,如果停下来了,就是一张相片。
只有我们心动了,才看到风是往前吹的,帆是左右摆的。风动还是帆动?其实是“仁者心动”!这就是《坛经》著名的典故。
现在给大家提四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这四个问题你没搞明白,《道德经》就根本不可能看懂。
我们知道《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通行本25章),什么意思?
有的人说,道比天地的形成还要早!那我就问这个人,比如天地的形成有10亿年,你认为的这个“道”,是不是10亿年加1天?
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先天地生”不是这样理解的。
下面我问大家四个问题:
第60章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我就用这个“鬼”来打个比方。
(老师挑选一位听众提问)
先问第三个问题:你对鬼的印象是什么?
答:恐怖!
第四个问题:怕鬼不怕?
答:怕!
第二个问题:你是几岁知道这个鬼的?
答:三岁!
三岁,晚上不睡觉,大人拿鬼吓唬小孩呢。第一个问题:你今年多大年龄?
答:四十二!
也就是说,42年前有了你,39年前你知道了“鬼”,你说谁早谁晚?
答:我更早!
当然是你早!你3岁知道了鬼以后,停下来,把我们的念头停下来,还有后面的没有?
答:没有了吧!
如果我们的念头能在“一”这个地方停下来,不管是“知止”还是“拦蓄”,不管是“上德”还是“下德”,我们只要把我们的念头停下来了,恐怖没有了,怕也没有了,这鬼跟天使有区别吗?没有区别了吧!佛与魔有区别吗?花、狗屎,有区别吗?我们只要不去分析它!
天地万物靠我们去观察,我们怎么看它们,你不去分别它们,所有的就是一样的!
比如说你驾驶一辆汽车,汽车就是你的念头,驾驶汽车到这了,我喊停,你就停下来。
这样一来,看到这鬼,谁感到恐怖了?看到天使,谁感到可爱了?看到佛,谁生起敬畏、爱戴之心了?谁闻到花香了?谁闻到狗屎这臭味了?
不好意思,你的刹车失灵了?你的心动了,上帝就该发笑了,就是这个意思。
点击看芦老师完整视频:
《道德经》到底讲什么?一位读经35年、验证7年的悟道者如是说
编者按:在老蝉看来,这就叫“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了吧?所有对立的存在,美和丑、善和恶,甚至生和死,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在作祟,如果我们不分别了,我们就不会被自己的念头控制,我们在“一”这里停了下来,这就叫“抱一不二”。
“抱一不二”意味着什么呢?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只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完全变了,这是真正的脱胎换骨,这就是所谓的“开悟”。
接下来,芦老师还将深入解读“抱一不二”这个话题,你想知道老子和庄子眼中的世界,和凡夫有什么不一样吗?咱们下期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