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来源:风动 时间:2022/7/12

慧能离开弘忍后,在岭南老家隐居修行了十几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年)正月八日到了南海,住在法性寺。法性寺中有位印宗和尚,正在讲经,慧能也常去听讲。

有一天傍晚,一阵风吹动了刹幡。有两位僧人触景动议,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各执一端,很不相契。

慧能听了,开导他们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恰好,印宗听到了慧能“心动”说,也颇感震惊,就把慧能请到自己的室内,询问“心动”的根据。慧能谈了自己的见解,印宗大为佩服,不禁问道:“行者肯定不是一个普通人,你师傅是谁?”

慧能就把他在黄梅求法的经过如实告诉了他。印宗听罢忙行弟子礼,想拜慧能为师。慧能当然婉转拒绝。印宗再讲法时,对座下众人说:“我虽受了具足戒,都还是位凡夫,今天我遇到一位肉身菩萨。”说着向慧能指了一下。

正月十五,印宗召集当地名僧大德,亲自为慧能剃度。原来慧能得了法衣后,遵照五祖的嘱咐,一直保持行者的身份。慧能受戒后,就在法性寺里弘扬东山法门。

感悟——

风吹幡动,风动、幡动都不对,是因缘和合所以动,但是这种动只是动的幻想,因缘和合决定了动的真实性在于人的判断,在于心的感受。因此,只有“心动”这一点才是最真实的。由此推来,大千世界本无所谓动无所谓静,一切全在人心的感受。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么可以心动?

仰山禅师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因寺中知客师解职,仰山就命她负责寺中接待事宜,寺中大众,也认为非常适合,因为妙信能干,相当有魄力。

有一天,从四川来了17个行脚僧挂单寺中,准备向仰山问道。晚餐后,行脚僧们开始讨论佛法。当内容涉及“风动幡动”的问题时,他们争了起来,争执吵闹的声音,闻于妙信,妙信也就大声呵斥道:“17个门外汉,明天走时要把房钱、饭钱算清楚。”

妙信的威严,一点也不像女人,行脚僧们一起默然想着应对,却不知如何是好。妙信命令道:“不要争执,到我面前来,我告诉你们!”

17个人不自觉地走到妙信的面前,妙信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么可以心动?”

行脚僧们一听,顿然眼前一亮,心开意解。

大家商量,不再等到仰山禅师开法堂时闻法请示了,第二天全体告别妙信而去。

感悟——

当初六祖大师为了两僧争论风幡谁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两位仁者的心动耳。”

如今妙信禅尼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又更进一步。六祖主张把客体主体融合在一起的妙境,如今妙信禅尼超越融合,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刻涵义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