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似是而非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很华丽

来源:风动 时间:2023/4/5

(一)“似是而非”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万物只存在于我的心中,要认识万物,只要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身而求就可以了,这样做是很快乐的。

竭尽自己的心智(先天存在于人的头脑的“仁义礼智”),以“仁义礼智”作为尺度,作为规矩,便可知事物的属性是方是圆了。认识了事物的属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接下来便是方法论,保存自己心智的敏感心,保养作为衡量万物尺度的“仁义礼智”的准确性,以此来改造自然。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2.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康德将世界分为人所能认识的现象世界和人无法认识的“物自体”。康德所谓的“自然”是指人的认识能力能认识的世界。康德认为,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条件所认识的世界才是真实存在的,而这些用以认识的条件和工具,就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头脑的时间、空间等范畴。

3.亚里士多德:孟子的尺度、规矩,康德的条件、工具,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就是范畴、工具、形式。他主张形式比质料更重要。

看到液态水消失,固态的冰形成,却看不到由水变成冰的过程,但人们仍然愿意相信冰是由水凝结而成。原因是人的头脑里有一个范畴:任何事物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中生有。在这里就是液态水不会凭空消失,固态的冰也不是无中生有的,范畴就相当于思维规则,将自然界孤立的现象联结起来。液态的水哪里去了?肯定是结成冰了;冰是从哪里来的?肯定是由液态水凝结而成。

4.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人的感觉对事物有决定作用,你怎么想这件事,你对这件事的态度就是这件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于你对它的态度。“以人的精神尺度衡量万物,以人的精神秩序描述万物。”

5.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与友人到南镇山中野游,看到山花烂漫,其中一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王阳明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面对友人的疑问,王阳明作出了上述的回答。

6.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天,有幡被风吹动,有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慧能听了,便说出了这闻名后世的话。

他还有一个更有名的故事,就是禅宗五祖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

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当我怀疑除我以外的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8.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这一观点,贝克莱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

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对现实世界提出疑问,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那就是妄下定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二)辩证看待主观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从起源上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从物质器官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与唯物主义对立的基本阵营是唯心主义,其有两个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绝对精神决定的。主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依赖于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一切,颠倒了主客观二者之间的关系,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孟子提出以“仁义礼智”为尺度、规矩,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亚里士多德推崇范畴、工具、形式,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慧能认为心决定事物的动与静,决定事物的有与无。等等,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阵营在总体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观唯心主义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但它们也含有合理成分。原因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共同点都是没有正确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把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既要承认物质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也要看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既要防止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论,也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性的辩证统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