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禅智双运定慧等持的中国禅法

来源:风动 时间:2023/4/9

禅智双运、定慧等持的中国禅法

上天竺法喜寺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教修学的重要阶次,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正审思虑是禅的本质,修习禅定就是为了启迪自身本具的智慧,从而达到心的觉悟。慧远在《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中说:“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

在佛教中,智与慧既息息相关又功用各别。“智”,梵文Jnana,译为阇那、若那,于事理能决断故。是指依佛理而得到的辨别现象,判断是非、评判善恶的认识能力。凡夫智只能认识分别有漏法,而圣人智则于无漏及一切法了了分明。

“慧”,梵文Mati,译为末底、摩提,谓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而把握真谛的作用。决断为智,简择为慧;这个智慧不同于世俗所说的聪明、知识,而是一种透彻性的观照能力,佛教称它为“般若”。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云:“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等,更无胜者。”

法喜寺

佛教智慧之所以与世俗知识不同,在于世俗一般的知识是以感性为基础,根据已有的知识而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推生出新的知识,而佛教的智慧则是摒弃感官及世俗的思考见量,超越一般的逻辑程序,通过调御身心意识,直契人心本源和宇宙实相。因此,“禅智双运,定慧等修”成为中国禅宗的核心内容,修行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证得般若智慧,进而以智慧力断除烦恼,获得解脱,“慧解脱”成为佛教特别是中国禅宗有别于其它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禅的目标是修心证智,心性论是禅的理相,心则是禅修的事相。在对心性论的阐释上,印度佛教与传入中土的佛教又有了一定区别。印度佛教讲心在“本净”,重在“本寂”;而中国佛教则更强调“本觉”,“本者,是性义;觉者,智慧义”。(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三)“本觉”就是原来如此,如如不动的意思,如六祖所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既然心是“本觉”,只要不再受客尘熏染就获得了当下一念清净。

《大乘起信论》云:“所谓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这里所讲“如来平等法身”就是众生人人本具的“佛性”或“清净心”。众生的心性本具佛的智慧,因为受到客尘的蒙蔽而迷,依此禅修,就是去除妄念而恢复心性的本觉。如来禅正是对此“本觉”的人心、佛性展开修证。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和禅的大力传播,人们对佛教“戒定慧”三学之间的内在妙用以及禅与智的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了解,定慧等持、禅智双运的观念逐渐形成。如道安在《比丘大戒序》中说:

“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

道安的弟子慧远对禅与智、定与慧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更加强调,在《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中说: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

从此,修禅者对“慧”有了迫切要求,弘扬义学者也对禅法有着渴求,因此禅智结合,成为一种时代的共需。

禅智双运就是充分运用般若智慧来对照禅修,鸠摩罗什就以大乘般若学“非有非无”的“毕竟空”义理破斥禅修过程中的一切执著。强调法只是一种不能有任何执著的方便法门。如:修习念佛三昧,是为了“摄心一处”,明了“三界之物皆从忆想分别而有”,从而心厌三界,不起贪著。更不能把禅定中所见的一切幻像执著为有决定相,要以般若空观视诸佛身皆从众缘生,无有自性,毕竟空寂,如梦如化,如此才是正确的禅修观照。以般若三论性空指导禅修,一改行人对禅修的定式及对禅境的执著,彰显了禅的智慧妙用,同时也对后世中国禅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喜寺药师佛

随着佛教及禅的不断中国化,习禅者对“慧”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依重,而弘扬大乘佛学者也迫切希望对禅法系统了解,并进行实际修证,禅智兼弘之风遂成为佛教主流。

隋唐时期中国大乘佛教创立的各宗派,均提倡“定慧双修”。天台、华严、禅宗各派都建立了各自独特的观法,以期通过禅观证得智慧,以慧说禅,以慧摄定。这些都离不开大乘般若学的主导,以般若智慧说心性,依心性而修禅证智,成为中国禅风的鲜明特点。

菩提达摩所传播的如来禅正是在佛教和禅学力倡“慧学”的基础上,将禅法的重心放在“悟宗”之上,提出了“理入”和“行入”、“二入四行”安心法门。“理入”就是要明心证智,契入实相。四祖道信进而提出“有行有解有证,上上人;有行无解无证,下下人”的观点。主张“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认为“一解千从,一迷万惑”。(《楞伽师资记》引)

道信门下旁出的牛头禅系法融,更是融庄玄般若与禅为一体,以般若三论“无所得”的思想为参禅契悟的依据,认为“实无一物,妙智独存”(《心王铭》)。要求通过无修之修而障显自性的灵觉妙智,达到“灭生尽死,冥心入理”之境。在这里,一切修证都被破斥,只留下自性般若,修而无修,无修之修才能使本觉的心性“灵知自照”。这就是牛头禅系依重般若三论思想而确立的“定慧双游”学说。

法喜寺十二药叉大将

禅与智的关系在中国禅宗史上,魏晋是重要的转型期。禅学经过玄学化与般若学的熏陶,开始走出小乘禅学形式化的藩篱,不再强调苦修苦行以达到神通,开始注重个人主观精神的修为,注重般若的空观,追求智慧的获得和精神上的超越。早期中国禅虽然也主张止观双修,但更倾向凝心入定,禅与定或禅与智的结合,以定摄禅,以定统慧,长坐不卧是禅修的主要特点。魏晋以后,禅智双运成为禅与般若空观的结合,强调自性般若,自性自悟,随缘而行。禅与定的结合,是以禅摄定;禅与智的结合,则是突出智在禅修中的重要作用。反观心源,开佛知见,自然而然,自心觉悟。

本文照片均为原创实景拍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