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之晨,我们从安庆出发去位于潜山市西部的天柱山。其时,天空低垂,阴沉沉的,秋雨不失时机地淅沥起来,没有丝毫停下的意愿,轻轻的,密密的,飘落在车窗上。雨刮器设在最低档,不算吃力地来回摆动着,透过车窗,前方浓云密布。还能去天柱山吗?心情难免有些低落。
任同学把着方向盘,平稳地开着车。他打趣地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或许到了,雨过天晴,定会美煞我也!”但愿,既然选择了攀登,就要风雨兼程,勇往无前。
说起天柱山,几年前与同学自驾游九华山,原本想将其与黄山在内的安徽这三座名山,一次看个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那时,便知道这座深藏于万山之中,峰顶形“簪”,因“潜”字在古时为“簪”字,又得“潜山”别称的大山,峻拔高耸,直插云霄,势如擎天之柱,故得天柱山之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多美啊!人未至,山之形,携神浮现,不禁沉醉在美好想象中。
然而,天公并不作美,抑或是,在考验一个行者的意志。这让我忆及夏天去华山的情景。到达了,却因连降暴雨而封山,无功而返,沮丧万分。当下之行,不会如出一辙吧?窗外,淫雨霏霏,心情不受影响才怪呢!
及抵达,为时尚早,景区大门处,游人三三两两,继而,陆续聚集而来。即便雨天,也挡不住人们出行的热情。他们大都身着雨披,鲜有撑伞者,而我即其中之一。并且,下车时忘记换上登山鞋,仍穿着赤脚凉鞋,成为众多旅者中的仅此一位。至今想起来,仍有些忍俊不禁。然而,也有好处,这除了走路有时打滑,不用担心雨水打湿鞋子;而出行前丢三落四,临时抱佛脚,在景区买的一把大伞,派上了用场,一路撑下来,立下汗马功劳。
深山密林,山路崎岖蜿蜒。摆渡车经停两处,一为中途登山步行道,二为终点索道站,可乘缆车直达山腰。为欣赏风景,我和任同学几乎没商量,不约而同选择徒步而上,细雨淋淋中,极尽兴致,穿过佛光禅寺,再拾阶而上,马祖庵、霹雳石、八戒念经处、降丹峰、天书峰、天蛙峰、龙吟虎啸崖、犀牛望月……每经一处,所见峰崖,形象神似,各自都有美丽传说。
山上古迹是传说的载体。南宋末年,义军首领刘源在天柱山安营扎寨,设立东南西北和总关共计5个关寨,坚持抗元作战达18年之久,还有放养牛马、囤积粮草的牛马城。在南关口,驻足北眺,飞来峰、宝月峰、飞来阁、老鳖探海、金龟觅珠等景点尽收眼底,美不胜收。那时,雨蒙蒙,雾蒙蒙,群峰耸峙,怪石穿云,见首不见尾,如临仙境。
这一路上,很少遇见游人,他们大都选择乘缆车登山,安逸舒适,而且快捷。我们自得其乐,用了不足2小时爬到大龙窝索道站。这里是缆车的终点,边上紧挨着振衣岗。相传,古时道家进司玄洞拜仙,行经此处,必先驻足,整理衣冠,振作精神,以示虔诚。
看下四周,人头攒动,游客明显多了,五颜六色的雨披,黄的,粉的,绿的,白的,红的,在绿树青山中成了点缀,望上去,不失为一道美丽风景。
正值中午,稍作停留,甩一把满脸上已分不清的汗水和雨水,继续前行。接下来的路更加崎岖,或在悬崖峭壁间,或在巨石缝隙间,台阶一级接着一级,拐弯抹角的,或通达,柳暗花明,视野开阔;或曲折,不见边际,再一转身,是一眼看不尽的景,是一心料想不到的美。
遇见象鼻石。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其纵向节理,即岩石裂隙,在岁月长河中自然裂解,又经流水顺势切割、冰雪侵蚀雕凿,形成状如大象鼻子的天然景观,其形之真,其态之像,可谓栩栩如生,让人赞不绝口。雨雾迷蒙中,我停下脚步,细细打量,惊喜地发现,竟然有道细微的彩虹,宛如佛光呈现一般,悬挂在大象周身,不禁浮想联翩。
穿越通天谷。那是花岗岩经风化、崩塌、堆积而成的崩积洞,数十块大小不一的巨石互相依靠、支撑、堆叠着,形成了集石门、石厅、石洞为一体的自然景观。抚摸着这些湿淋淋的巨石,有水滴时而落下,打在衣襟上,跌在台阶上,除非凝神静气,才会听到的那一声微微的脆响。
飞来群峰惹人叹。一处由三台峰、飞来峰、衔珠峰、“金鸡唱皖”等4座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花岗岩形成的峰丛景观。据考证,那些花岗岩生成于1.28亿年前的白垩纪,上有节理,分布密集,经长期风化作用,受力面逐渐扩大,由是峰柱丛生,峰墙高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观群峰争相拥,更似一座古堡,岿然不倒,巍然屹立。
“皖公”神相让人敬。那是经风化剥蚀而成的一方花岗岩杰作,嵌在山峰腰身。打远看去,石相之上,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清晰可辨,面部轮廓格外分明,威慈相济,和蔼可亲,形态逼真极了!驻足凝视,仿佛时光倒流,回到春秋时代,天柱山那时属古皖国封地,皖伯大夫,贤明德政,治理有方,深受人们喜欢。后人为缅怀其功绩,更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尊称他为“皖公”,又称天柱山为“皖山”“皖公山”,安徽简称“皖”,亦由此而来。
告别皖公,逐级再攀登,置身高处望远,峰奇壑深,层峦叠嶂,此起彼伏,绵延不断,在雨中越发高峻秀丽;又近看怪石嶙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加上雨水浸润,雄奇中多了几分灵性,壮观中不失妩媚。
继续穿峡谷,过幽洞,登石阶,移步即景。看那些巨石,有的大无边际,有的小巧精致,有的浑圆敦厚,有的棱角分明,有的互相依偎,有的特立独行,更有堆积一起相互支撑的,而石与石的间隙中辟有小路,铺着石板,连着台阶,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行走其间,抬头向上望,巨石之间夹着巨石,就在头顶上,宛如从天而降,险念顿生,直教人心惊胆颤。
所见之石,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甚为可爱。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如大象吸水,有的互相簇拥似将军布下的兵阵。走近那些巨石堆积而成的路口,向前望去,不见尽头,进入其中才发现,空间大小不等,或宽敞,或狭长,曰“龙宫”,曰“天宫”,可谓别有洞天。
又观双乳石,那叫一个神奇!一块底座相连的巨石凌空映进眼帘,只见两侧挺拔,中间深凹,曲线优美,妙趣天成,轮廓极其分明,尽显女性柔美,被当地人奉为生命的图腾。
那些无处不在的石头,极有灵性一般,但凡看上一眼,总会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脑海中意象不断,随而喜不自禁,惊叹不已。行进中,又见美丽光环。在几块相叠的巨石上空,有光成环,弱弱的,萦绕着,不甚分明。倘若不用心细看,很难见到,似乎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当时氛围,雨意缠绵,无风也无晴,确切而真实。
还有更为奇特的呢!那些可爱的风动石,一石悬立一石上,好像稍有风吹草动,一不小心就会滚落一般。再细观之,看似风生石动,实则平衡有术,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如是之景,随处可见,构成天柱山独特的崩塌堆垒地貌景观,赢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世界地质公园”美誉,被地质学家交口称赞:“世界上最美的花岗岩地貌”,又称为“地球的泄密者”。
再看飞来峰,上有飞来石。峰因石而名,其形穹状,是天柱山的第三高峰。惊叹一峰之顶,巨石独立如盖,目视之,摇摇欲坠;再视之,稳如泰山,恍若从天外飞来。其实,那是岩石原地自然风化的残留部分。谜底揭开了,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神秘的创造力。
天池峰为天柱山的第二高峰,峰顶如脊,上有天然凹宕,积水莹澈,深不及尺,终年不涸,人称“天池”。向内一侧,有天然而成的两道裂缝,深不见底,上架两块条石,三两步即可走过,名作“试心桥”,顾名思义,测试胆量和心性;又曰“渡仙桥”,人到桥头皆是仙。小心翼翼地迈过去,虽无成仙之念,却有涤荡胸怀之感,远望山川沟壑,一派风光旖旎,怎能不令人陶醉?天池边缘设有护栏,外侧称作“试心崖”,崖悬绝壁,壁立千仞,俯身下视,不见其底。只看一眼,就足以教人胆颤心寒,不寒而栗!
此时,举目北望,天柱峰近在眼前,隔壑屹立,石刻标注海拔高度为.8米,既是天柱山的主峰,也是最高峰,雄姿英发,卓而不群,傲视群峰。望而溯往,《史记》《汉书》对天柱山都有记载,早在汉武帝时,天柱山即被封为“南岳”。如今南岳衡山,远在千里之外,彼一时,此一时,名实而山不同。
站在天池峰上,就处在观赏天柱峰的最佳位置。只见孤峰突兀,有如鹤立鸡群一般,又见与四周峰峦和谐相处,相隔相断且相衔,似巨笋拔地而起,身姿万千,异常优美。迎着山体细打量,整身石骨,浑然一体,底部敦厚浑实,中部丰满圆润,顶部极具尖锐,天柱峰像一把钢锥,像一朵莲花,像一只擎天巨臂,更像一把问天利剑,直刺苍穹,气势恢宏,气宇不凡。峰的正中,有条裂缝,绝壑峭耸,称为“小天门”,看上去像是有人故意而为,纵深之痕,有如刀削,匀称可见。紧挨主峰西南一侧,怪石累累,重叠开裂,宛若深秋之菊,傲然绽放,称为“花峰”。凝神视之,一点儿都不假,形似极了,花瓣于细雨微风中,仿佛在翕张欲动,蔚为大观。
斯时,雨未歇,风未息,沟壑中雨雾细腻,飘飘洒洒,凝聚成带,一条乳白色,首尾不见,缥缥缈缈,煞是好看。再望天柱峰,远山含黛,有雨似烟,像极了娇羞的新娘,有薄纱素裹,有玉带缠绕,时而掠过眉稍,时而遮住脸庞,时而又系住了纤腰,妩媚柔情,无限曼妙。而不远处的群峰众峦,掩在空蒙之中,寻之良久也未见,一转身,一眨眼,似乎不经意间,又现庐山真面目。
倘若没有雨细风柔,怎能见到如此胜景?细雨无声,柔风无语,空灵清寂之气,流淌在山颠谷底,充盈着心怀。所谓人在旅途,天气固然重要,但有时无关阴晴风雨,而在于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善于发现,肯定会遇见独到的美。
咬定青山不放“松”,构成天柱山又一道奇妙而独特的景观,给人印象最深,感怀最大。那漫山遍野的松树,有的簇拥在谷底,有的散落在峰腰,而孤立在悬崖、傲立在山颠的,身姿同样挺拔,长势同样旺盛。那树枝上的松针,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在弥漫雨雾中更加绿意盎然,苍翠欲滴。
石头上会长树,奇怪吧?若非亲眼所见,简直匪夷所思!望着峭壁悬崖上,那些无所不在的松树,听了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松树根系深入岩石裂隙,不畏恶劣环境,自顾悄然生长。覆盖在树底的腐殖质酸和树根自身的酸共同作用,尽管微乎其微,但会持之以恒,凝心聚力地分解着岩石,促使裂隙深入、扩大、延伸,以便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这是一种何等的生命力!边走边看,峭壁挂松,石上长松,真实的存在,绝非天方夜谭。只在瞬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致敬那些茁壮成长的松树!因为它们展示了刚柔相济的美,展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生命力!
但凡驻足,就会有所收获,也会恋恋不舍。然而,风景再美,也不能忘了前行的路。下山,我们没走回头路,所见所遇,同样令人欣喜若狂。
观赏形似龙椅、背倚天柱峰、面迎万壑众峰有如百官拜揖的“帝坐石”;观瞻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用来焚烧废弃字纸,以示对文字和读书人尊重的古建筑“惜字亭”;欣赏远观山含黛、近看涧松立,被唐朝诗人曹松赞之“真是画工须搁笔,更无名画可流传”的“搁笔台”;品读李白“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的石刻诗篇;置身汉武帝登礼处、封为南岳设台祭山的“拜岳台”。
攀登“朝天阶”,那是一处在巨石间凿成的长数十米的陡峭台阶。极目远眺,天柱孤峰高耸云天,威如天子,左侧群峰相拥,峻峭的花岗岩巨石朝天直立,有板状,有柱状,宛如朝堂上大臣拜见天子时手持的狭长笏板,勾画出“万笏朝天”的壮观景象……目之所及,手之所抚,皆成风景,回味无穷。
至于天元石、仙人洞、卜居亭、青龙背、争秀台、蟾蜍石、潜龙窟、步云桥、七星池、莲瓣岩、鹰嘴岩、五指峰……景点层出不穷,无以数计,或人文留痕,或自然天成,或借势而生,让人应接不暇。
人融景中,尽管细雨飘扬,但怎会顾及跌落身上打湿衣裳?连绵秋雨,飘洒自如,静寂无声,将天柱山梳洗得愈加清新脱俗,雄奇而沉稳,奔放而灵秀,虽无晴时一览无余之乐,但添雨天寻幽入微之趣。雨中的天柱山,其美别具一格且无以伦比,其妙赏心悦目又妙处横生,让人行思渐悟,豁然开朗,将出行时的担忧之心、颓废之情一扫无遗,成为旅途中弥足珍贵的回忆。
▌图:老迟到
▌编辑:张凤兰
▌审核:李珊珊吴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