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数学考试中有一种题型叫作创新定义题。顾名思义,就是先定义课堂教学中没有的新运算、新概念、新符号或新规则等,然后让考生根据新的定义来求解。比如,定义
Φ
=
,当
=1,
=2时,求得:
Φ
=1+4=5。只是,这种题型并非今人的独创,因为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将这种题型已经玩得是炉火纯青了。老子是如何玩得呢?且看《道德经》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学习《道德经》,心中要时刻高悬一把利剑,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否则就会掉入老子为我们挖的“坑”中。什么利剑呢?那就是“名可名,非常名”。如果只依字解文,而忽略文章的逻辑性以及整体性,就会误于“名相”。比如"宠辱若惊",我们先不要猜测它的意思,因为这只是老子定义的一个概念,而且在他在后面也有专门的解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是老子的创新定义题型。老子在这里同时定义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若,另一个是:贵若。接下来,老子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在这里先解释第一概念。宠,心的作用,属于人的主观感受;下,这里说的是“形而下者谓之器”;宠为下,告诉我们宠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什么是辱呢?“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与辱,一正一反,老子用来指代无和有。辱,指的是天下万有,这里指代具体的事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得到了自然是欢欢喜喜,失去了则是万分沮丧。苏轼的《观潮》中的两句诗便是最好的注解,“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得不到与失去性质一样,都是“千般恨不消”,所以老子才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惊”字应该如何理解呢?惊者,心动也。如慧能大师所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老子用“宠辱若惊”告诉世人,世间万物让人起心动念,不得安宁。
那么,世间最让我们最操心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每个人的身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解释了第二个概念“贵大患若身”的含义。“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我们这个身体,饿了不行,太饱了也不行,冷了麻烦,热了也不舒服。老子用“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让我们明白,最让人动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正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因为有此身,人生没有一刻的安宁。
找到了大患的根源,那如何解决呢?老子给出了一个外科手术式的原则,“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宠辱若惊,指的是“心见”;贵大患若身,说的是“身见”。修行中要达到“无我”的状态,“无我”指的是没有心见和身见,修行既要去除心见,也要去掉身见。《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就是让唐僧去掉身见。
《西游记》二十七回: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
唐僧因肚饥而思食,不过是为“吾身”而已,所以悟空说的“师父好不聪明”。饥饿之心一起,便失去先天本心,本心即是心猿,心猿对应悟空。失去本心,烦恼不请自来。行者化斋而去,妖精趁机而来。唐僧经过十万八千里的磨难,才在灵山脚下的凌云渡丢掉“幻身”,可见“及吾无身”是多么的难。唐僧有西天磨难,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接下来,老子便给出了如何做到“及吾无身”的方法。
什么方法呢?老子给出了一道考试题,答案就是方法。题目是:“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我们现在要套用定义了,何谓贵若?吾所以将天下作为身体,是因为吾将身体寄存于天下了。何谓爱若,爱与宠对应,说的都是“心”的作用,做到以身为天下,若可拖天下,做不到以身为天下,若可拖天下。绕来绕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是否做到以身为天下,先要从心中将身托于天下。
如果从性命双修来解读,就容易理解多了。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说的是修命,行得其空;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指的的是修性,悟得其空。悟得其空,行得其空,知行合一,逍遥于无我。什么是”无我“的境界?明朝苍雪禅师的一首诗可以帮助我们参悟,“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可能说的是“悟道”的境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很可能一直都错解了“刍狗”的含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