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送的《秋夕》,没什么名气,也没啥特别之处,唯一值得品赏的,也就“满池荷叶动秋风”一句了。“满池荷叶”,寻常景致,江南随处可见;“秋风”,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意象,似乎也没什么好探讨的。可奇妙的是,当“满池荷叶”与“秋风”之间,多了一个“动”字,整个句子瞬间便鲜活起来——你可以看到荷叶纷披,随风翻转,背风而立的情景;听到风拂青盖,叶叶萧萧的声音……
来看窦巩的《秋夕》:
秋夕
唐·窦巩
护霜云映月朦胧,
乌鹊争飞井上桐。
夜半酒醒人不觉,
满池荷叶动秋风。
诗词赏析:
窦巩,唐代诗人,口讷不善言,世称“嗫嚅嗡”。
“护霜云映月朦胧”,首句直接破题,以“霜”字点“秋”,以“月”字点“夕”。“云”谓之“护霜”,什么意思呢?宋人费衮在《梁溪漫志·方言入诗》中提及,“方言可以入诗,吴中以八月露下而雨谓之惏露,九月霜降而云谓之护霜”,大意是说,惏露和护霜都是吴中方言,在诗歌中,八月露水下落时的雨,叫惏露;九月秋霜降落时的云,叫护霜。护霜云,呵护秋霜的云,给人一种情意绵绵的感觉。在窦巩笔下,云不但护霜,还映月,掩映着朦胧之月,从而令月色更加迷离。
次句承上,继续写月夜景色。乌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明之时,它们常被月光惊起,绕树而飞,月忽然变暗时亦如此。窦巩说“乌鹊争飞井上桐”,即表示月亮被护霜云所遮掩,由亮变暗。这个动态过程,作者没有明写,而是用乌鹊的反应来间接体现,笔触不可谓不婉转细腻。“井上桐”,即井桐,也是秋天常见的意象。
三句一转,“夜半酒醒人不觉”,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夜半时分,人本该睡熟,却忽然醒来,却是为何?原来他睡前喝了酒,半夜酒劲一过,便清醒过来。“酒醒”的清醒,比较彻底,一般再难入睡。所以,“护霜云映月朦胧,乌鹊争飞井上桐”包括“满池荷叶动秋风”都是他不眠之夜所见所闻。
“满池荷叶动秋风”,实际上是秋风“动”满池荷叶,化被动为主动,不单是为了协调格律,还有情感上的考量。九月的“满池荷叶”,必定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样子,就像来鹄写的那样“一夜绿荷霜剪破”,衰败不堪。秋风一吹,荷叶翻转摇摆,似乎多了一丝生气,也似乎变得更加萧瑟了。荷叶为秋风所动,作者的心亦为之所动,那个后半夜,他一定无眠。
那么,这首诗到底在传达什么呢?
《坛经》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诗人心动,则有佳句,故能动人。对身边万物保持一种关怀与敏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新鲜情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57.html